为什么说景区自建直销平台是自找死路呢?

  对于大多数并不那么土豪的景区来说,资金、基因、内容、专业团队等等,可能真的是样样都缺,自建平台,谈何容易?

  从可靠渠道了解到,又有一家大型旅游企业即将进军景区领域。显而易见,各路实力派对产业链上游优质资源的渴盼已经来到了落地阶段。

  有中青旅的成功案例在先,对景区寄予厚望者不在少数。但是,也有诸多失败案例告诉我们,景区并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需要谨慎从事。

  景区前景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景区2万余家。2015年,中国景区门票预订市场总交易额约为988.9亿元,同比增长10%,看起来还不错。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景区的游客接待数量其实呈下降之势。2014年,全国6604家A级景区,总接待量28.89亿人次,同比下降1.27%;平均接待量43.74万人次,同比下降10.72%,已经有点怵目惊心。

  进入2015年,事情似乎并没有好转。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很多大牌景区,2015年游客量下降都在10%到30%之间。比如千岛湖景区,包括2016年1-6月份,游客量下降都在15%。

  旅行社快要靠不住了

  一直以来,旅行社都是景区门票分销的主要渠道。然而,近年来,事情正在发生变化。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游客通过旅行社进入景区的比例已经由2010年的60%-70%下降至2015年的20%-30%。2016年,这个比例只会更低。自驾为主的自由行已成为游客到达景区的主要方式,占景区接待游客总人数的75%。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日渐成为基础生活设施,以及随之而来的旅行生活化潮流,整体而言,旅行社的颓势将会更加凸显。对于景区来说,旅行社快要靠不住了。

  OTA对景区垂涎已久

  作为旅游产业链上游的核心要素之一,景区的价值不言而喻,OTA为之垂涎已久也不是什么秘密。现在,当在酒店领域大获全胜、而在机票领域功败垂成之际,OTA把满腔的热情倾斜到各个景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OTA看来,景区门票是天然的流量入口。当然,景区的价值并不止于此。

  然而,在酒店市场上,OTA凭借对流量的控制,在取得话语权之后,挟流量以令酒店,这难免会让看在眼里的景区业者对OTA产生戒备之心。

  因此,就有了“狙击OTA,景区自强”的呐喊。也因此,也就有了景区自建直销平台的呼声。

  景区自建直销平台,是找死

  自互联网大潮汹涌之后,各行各业都有过自建直销平台的尝试,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壮烈的故事:比如大润发——它所创建的直销平台飞牛网一年亏损约1.618亿元;比如红星美凯龙——2012年7月,红星美凯龙电商平台“红美商城”上线,在上线运营的半年内,红美商城交易额仅为4万元左右,但先期投入已达2亿元……

  的确,就像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的那样,搭建一个网站,或者开发一款APP都很容易,也花不了什么钱。但是,既然是直销平台,最大的需要自然是流量,只是现在这个流量成本,真不是谁都消受得了的。

  对于不缺钱的红星美凯龙们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互联网基因的先天不足,而对于大多数并不那么土豪的景区来说,资金、基因、内容、专业团队等等,可能真的是样样都缺,自建平台,谈何容易?

  所以我们认为,景区如果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执意要自建直销平台,只能是找死。

  景区与OTA,不是合不合作的的问题,而是怎样合作的问题

  还好,虽然心存疑虑,景区与OTA之间,至少在表面上,其实早已经在合作了。遗憾的是,很多景区,不过是把OTA当成了一个宣传推广平台和普通的分销平台。

  OTA在宣传推广方面的优势自不必说,其分销能力,其实也值得景区给予更多的重视。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在线周边自助游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周边自助游市场呈现较高幅度增长,市场规模达到44.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75.1%。以驴妈妈、同程、携程为首的OTA企业三足鼎立,占据在线周边自助游市场78%的市场份额;驴妈妈市场份额第一,达到30.7%。受居民收入提高、假日安排趋向碎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宏观利好因素影响,在线周边自助游市场规模未来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超过门票预订,达到164.3亿元人民币。

  另一组数据则显示,2014年,线上门票预订交易额约为49.2亿元,在线渗透率约为5.5%;201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为77.8亿元和7.9%,在线渗透率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相较于旅行社分销渠道近5年来断崖式的下跌(由2010年的60%-70%下降至2015年的20%-30%),两相对比,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趋势,可能比数字更为意味深长。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无不印证着这个趋势。同样可供佐证的是,成都国色天香乐园的在线门票销售量已占到7成以上。

  至此,我们可以再次强调一遍:景区与OTA,不是合不合作的的问题,而是怎样合作的问题。

  当然,如果OTA是一贴药,它也有其副作用,比如推广效果尚不如预期,比如OTA之间的价格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体系混乱,而最可怕的则是,如前文所说,一旦OTA获取了足够大的议价能力,那么在酒店领域上演过的剧情,恐怕会要重演。

  但即使这样,景区仍然需要和OTA合作。很简单,不如此,未来可能就无法生存。

  景区和OTA之间的合作模式需要创新

  商业合作不像谈婚论嫁,不需要专一。对于景区来说,在选择OTA作为合作方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甜言蜜语,也切忌签下独家合作协议,而不妨全面撒网,以促使OTA在竞争中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黄山旅游就将驴妈妈旅游网作为其门票业务唯一战略合作OTA,不过这是以驴妈妈承诺自2017年起黄山门票年销售量不少于100万张为前提条件的。

  现在常规的景区与OTA的合作模式,仍然是以门票分销为主,不过除此之外,以同程旅游为例——为了更好的介入景区市场,同程为景区建设了智慧票房系统。这套景区门票终端售、取票系统,可与第三方在线订票平台无缝对接,为景区提供了硬件、软件乃至平台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受到景区的热烈欢迎,最终皆大欢喜。

  另外,OTA对景区注资,共同构建综合旅游服务运营商,这样的创新模式也已经有了苗头。比如同程为景区提供的从在线平台搭建、营销策划、景区规划、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托管服务,进而积极探索和筹划景区投资事宜;比如驴妈妈所属的景域集团,已经发起成立了首期20亿元的景区投资并购基金。

  景区必须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

  景区需要和OTA合作,同时也必须提前布局,以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对OTA的依赖。

  所以,景区需要运营好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店、微官网,利用第三方平台运营自己的旗舰店,与OTA广泛合作的同时,也尽可能与美团、大众点评等团购平台广泛合作。

  但这些都是渠道端合纵连横的招数,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景区必须超越门票经济,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通过与OTA及各类线上平台的融合,整合周边资源,将自己升级为在线旅游供应商。

  再来看几个有趣的数字:2015年,40亿人次的国内游游客中,90%都以参与景点观光为主。而在1.2亿人次的出境游客,其中60%左右都是休闲度假。

  这或许意味着,中国游客并不是天生就爱一窝蜂的挤到景区去看人后脑勺,一旦有了更多的选择,即使是国内游,他们一样会选择休闲度假。

  还是以千岛湖景区为例。2016年1-6月份,其游客量下降了15%;而根据高速收费出口的数据显示,同期去千岛湖的自驾人群却增长了30%。

  是的,游客过景区而不入的时代,或许已经在某些地区开始预演了。面对这个可能还遥远也可能近在眼前的深层次危机,景区唯一正确的应对是——通过与OTA及各类线上平台的融合,整合周边资源,将自己升级为在线旅游供应商。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