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景区是古代曾经的流放地 美的我也想去!

  昨日的流放地,今日的旅游胜地,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由追忆起历史的点点滴滴,最有意义的旅行莫过于有故事的旅行。

  流放,即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达到惩治的目的。作为一种刑罚,它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

  醉翁之意在此山水也

  流放地:滁州

  流放人物:欧阳修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部

  还记得《醉翁亭记》里那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吗?这句脍炙人口的句子中的“山水”指的就是”琅琊山的风景哟。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好奇的朋友要问了,到底是怎样的山水,把醉翁都吸引了呢?我们继续往前走走,看看能否找到你要的答案。

琅琊山风景区

  琅琊山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看这山清水秀果然不负盛名。

  琅琊山景区内密林广布,混交的树种繁多,各具特色,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而且琅琊山还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哟,是不是很厉害?

丰乐亭

  爬山累了,便来听个故事吧:

  欧阳修至滁州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并亲自撰文作记。

  欧阳修于亭间饮酒、题吟、会友、与民同乐,并命人在幽谷“杂植花卉”,如今的丰乐亭仍花草簇拥,到庭院内还可以看到苏东坡所书的《丰乐亭记》石刻及“滁州十二景”诗画。

醉翁亭

  下面就来到大名鼎鼎的醉翁亭啦!

  丰乐亭建好后不久,欧阳修就修建了醉翁亭。醉翁亭名列四大名亭之首,该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我们在漫步醉翁亭时不仅可以观赏美景,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怎么样,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很美很特别吧?我们不由感慨:如此山水,难怪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咦,是哪儿传来动听的琵琶声呢,我们过去看看吧!

  忽闻水上琵琶声

  流放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

  流放人物:白居易

  地理位置:江西省最北部

  不知不觉,我们寻着琵琶声到了江西九江,也许你并不了解九江,但你一定知道白居易的《琵琶行》。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翌年秋天,白居易送客于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长江一段)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赠之。

浔阳江傍晚之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就是《琵琶行》中的浔阳江了,天色已晚,晚霞满天,江水染上夕阳的余晖,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琵琶亭

  “忽闻江上琵琶声”,原来琵琶声是从琵琶亭这儿传来。

  琵琶亭 ,位于九江市(九江长江大桥南岸东侧处),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 。琵琶亭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历史,原在九江城西长江之滨,即白居易送客之处,但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

  白居易的石像静静伫立在琵琶亭前,面对着浔阳江畔的美景,我们仿佛看到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缓缓从船舱走出,仿佛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白居易的感叹,原来九江的美景就是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琵琶声~

  接下来,请各位南下湖南,寻找柳宗元的足迹~

  “南荒”生美景

  流放地:永州

  流放人物:柳宗元

  地理位置:湖南省南部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

  唐代的永州是远离中土的“荒蛮之地”,永州“元和初仅有户八百九十四”。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可怕的地方。大家听到这里或许会觉得柳宗元被贬到如此偏僻之地一定是颓废至极的了。

  But你造吗?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永州八记,铸就了中国山水游记散文的巅峰之作。

  “南荒”的美景可不荒,不信你看:

愚溪

  这便是著名的愚溪了,溪水潺潺,两岸白石,绿树成荫,风景很是灵秀。

  当年柳宗元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的柳宗元在城郊发现了冉溪,于是结茅树蔬,住在了这里,并改其名为“愚溪”,作《八愚诗》及《愚溪诗序》,想必美丽的愚溪就是当年柳宗元心中的慰藉了。

  偷偷告诉你,愚溪最美的时候在冬天:

  柳宗元这首我们都学过的《江雪》正作于永州愚溪。“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未免太过幽僻,这恐怕与当时柳子仕途不顺,郁闷难解的心境有关了。

  来看看现实中的愚溪雪景:

愚溪眺雪

  暂且放下对柳子笔下愚溪那“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的印象,你会发现,其实到了深冬季节,愚溪雪花纷飞,水天一色,西岸石木参差,宛然一幅绝妙画图,真是美景天成。因此,“愚溪眺雪”还被列为“永州八景”之一。

  最后,大家继续南下,漂洋过海游游海南岛。

  东坡的第二故乡

  流放地:儋耳(今儋州)

  流放人物:苏轼

  地理位置:海南西北部

  今天一提到海南大家都会想到“旅游胜地”“椰风海韵”等美好的词语,但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绍圣四年(1097年),谪居惠州的苏轼据说是写了一首《纵笔》的歪诗,又激怒了当权者,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耳(今海南儋州)。

东坡书院

  苏轼来到儋州后,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说道:“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的东坡书院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讲学场所,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始建于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

东坡书院内

  走进东坡书院,可以看到庭院内古林静谧,曲径通幽,载酒亭、载酒堂等建筑古色古香。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

东坡祠堂塑像:依次为海南名士黎子云,苏东坡及其幼子苏过

  进到东坡祠堂,则会看到东坡当年教书的塑像,你一定注意到了“鸿雪因缘”这块牌匾,请听以下解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它典出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雪泥鸿爪”意指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了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海南儋州的东坡书院正是记载见证了海南人民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鸿雪因缘,因而有此匾留念。

  看完介绍的这几个流放地,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昨日的流放地,今日的旅游胜地,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由追忆起历史的点点滴滴,最有意义的旅行莫过于有故事的旅行,假如你想寻找旅行的意义,那么,就赶紧来一场“流放地”之旅吧!

  (内容整理自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